阿乖才剛開始小一的生活,進入第2週前我也將阿乖第一週的生活記錄下來,沒想到一個「打叉叉」的問題在fb上引起不同的回應,說真的,這樣的情況讓我一小小的衝擊。
說「衝擊」,是因為身為主角媽媽的,我,很單純、很直接的以為,打叉叉不是貼標籤,那只是用來規範初到新環境的學童,遵守教室常規的一種「手段」或「技巧」,就像大人步入社會工作有必要遵守的「員工手則」或「工作規範」一樣,需要注意什麼,又需要配帶些什麼一樣,我們也都是這樣被要求長大的呀。
有人以為這樣的方式不優,也可能有人以為這是給孩子貼上「不良」的標籤,甚至是心疼孩子被如此對待著,然而,我可以理解阿乖被打叉叉的原因,也能理解老師的用意,就像我平日對阿乖表現好的集點和表現不好的扣點一樣,賞罰分明,加上被標記的叉叉是隱私的,在家庭聯絡簿上註記只是用以通知家長孩子在校的表現,也是讓家長再度檢視孩子言行的一種憑藉。
阿乖常會不經意的發表他的意見或看法,這樣有主見的小孩不是不好,只是團體生活中還是有需要遵守的團體紀律與原則,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需要學習「適時、適地、適情、適宜」的基本禮儀。就好比聽故事媽媽說故事,若阿乖聽到一半就開始發表意見、問問題...,不斷的打擾整個秩序或是說了一些和故事內容無關的話題,這樣的行為不僅是造成故事媽媽的困擾,同時也影響其他聽故事小朋友的權益,當他的隨性影響到其他人或團體權利時,我並不介意他被小小的提醒,我將之視為「等待&忍耐」的學習過程~
無意筆戰,只是孩子對「被打叉叉」這件事情的反應和感受才是家長更需要關心的後續。fb上有人回應寫了這麼一段,『大部分孩子對於老師的評斷不會產生什麼特別感受,孩子的感受通常來自於大人的反應…….』,我心有戚戚焉。當我問起阿乖被打叉叉的事件時,他很無感的表象提醒著我,這孩子對於幼兒園和小學還傻傻分不清楚,雖然他的適應狀況還不錯,但某部份也還處在狀況外,於是我才使出殺手鐧,意識激起孩子的鬥志,為了目標而努力,事實證明,阿乖非不能,是不為呵!
整個叉叉事件,我從頭至尾都沒認為這是給孩子貼上標籤或是打分數,也可能是我對於阿乖「聒噪和隨性」的行為有所心理準備,所以很自然的接受叉叉的存在並要求改進,相對的,阿乖也因為我的態度而要求自己,小一生第二週的第一天,阿乖沒有叉叉,只有多多的蘋果,孩子成長了!
現下台灣的教育體制,每位教師的教學方式或態度都不同,我們沒能要求教師、教法統一,也沒法要求學生、學習一致,那麼正常的狀況下,就讓學生去適應不同的老師、不同的環境,這也是一種學習吧!目前我和阿乖都可以接受老師的方式,轉個念,將之用以砥礪、督促自己,就當是追求一種榮譽的表現。
延伸閱讀:【Jay@6Y2M】小一生週記 1
留言列表